最近,被3萬元 vs 25萬元的話題,瘋狂洗版,也不乏生活中的朋友,詢問我的看法。
當時,第一個想法是...這為什麼會是一個二分法選擇題呢?會不會有可能同時都經歷過呢?
正好,蕾咪從出社會到現在,歷經了月收3萬以下到25萬以上的過程,收入只是結果,真正關鍵是思維的轉變。
令人討厭的先誠實說:「我在25萬的工時遠遠低於3萬時期的工時。」但是,我也從來不覺得3萬時期委屈,當時的每一天,我依舊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,就跟現在一樣。
煩惱,一樣是感情經營、身體健康、事業成長。
唯一不同的是,當擁有的資源變多了,生活的選項也就變多了,金錢能解決的問題,慢慢的不是問題;從生存模式,轉換為生活模式。
但是金錢觀不會輕易的改變,我還是喜歡把錢花在刀口上,我還是會控制每月的基本開銷,讓大部分的錢財,留著快速累積資產。
從願意花1-2小時交通時間換取便宜的車資,變成願意多付幾百元買回時間;從每個月2k元的教育基金都要精打細算,變成每個月有20k的進修預算;從基金投資、零股買賣,變成了學習投資美股與房地產;從累積個人專業能力變成學習營運管理;從以創造立即性的高薪資為目標,變成願意等待被動收入的養成;從生活品質導向的工作追求,變成生命理念的事業追求;從自己一個人,變成一個團隊。
與其選邊站,拉扯著自己該站在哪邊的立場好?不如思考看看兩者間的差異,市場向來公平且殘酷,你現在值多少錢,就配得多少的收入!
這是我歷經...
本業低薪->本業高薪
->轉職低收入->轉職高收入
->創業低收入 ->創業高獲利 的過程
深刻體認到的事情,不論你做的是什麼職業,不論你的職位是什麼?市場機制終將平衡,讓你終將得到你因為創造價值而配得的收入。
每一次轉換砍掉重練從頭來過,3萬剛好是我在新領域的基本生存門檻目標,而25萬則是我認為逐漸創造出高價值的階段。
所以,與其爭論著,不如好好清點自己的才能,盤點自己的事業規劃,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自己,那才是我們應該走心的事❤️
#文末小調查 好奇大家的看法❤️
A. 我目前是3萬元派,我認為...
B. 我已經是25萬元派,我認為...
C. 我覺得沒什麼好爭的
D. 可以看到各種收入型態的思維很有意思
E. 其他____ 歡迎和我閒聊,或是開放問答❤️